以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支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23     点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形成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让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大解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丰富内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思想光芒

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关系。多年来,我国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包括了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三项制度,反映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着生产资料的所属关系,是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决定着分配关系和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反映了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受制于所有制关系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关系、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社会的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受所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及其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才能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凸显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三位一体”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对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须臾不可放松。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激励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19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从上年的120家增至129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一举超过了美国(121家)。财富中文网称之为“历史性的突破”。在129家中国企业中,国有企业上榜总数为88家,来自内地民营企业有28家,其中3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前1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194家,共实现营业收入62.11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8.52%。其中,国有企业137家,民营企业57家。

事实再次有力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制度建设,还要把妥善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制度建设一同置于重要位置。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决定》指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

通过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经营者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吃下一颗“定心丸”。

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等。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从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慈善捐助减免税等方面着手,通过社会主义再分配以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典型的三口之家计算(年收入10万-50万元),现在中国大概有4亿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是构成“橄榄型社会”的核心力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坚力量。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构成“橄榄型社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通过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等能很好地结合公平与效率,并富有创新性的制度安排,补齐制度短板。通过改善既“亲”又“清”的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带动就业,增加劳动收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居民获取高收入能力,拓宽城镇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促使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渐增加,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将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风险挑战的冲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环节

《决定》强调,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等等。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举。一方面,国内改革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营造统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健全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高标准要素市场制度和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推动我国在全球市场体系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在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市场高水平开放、外贸高质量发展和维护进口安全,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主动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其中。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二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四要始终牢记绿色发展,才能共享未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终是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决定》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到突出位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这一定调,无疑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一方面,供给侧是改革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发展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首先集中于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结构和水平及创新能力不够高,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使得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灵活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对冲结构性改革可能带来的紧缩效应。牢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广阔的未来等待新的书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攻克了许多“泸定桥”,但达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还有很多等待征服的“娄山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国内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解决,必须科学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部署,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让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更加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上一篇:
  • 下一篇:

2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理论

以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9- 11- 2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形成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让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必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更大解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丰富内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思想光芒

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关系。多年来,我国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包括了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三项制度,反映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着生产资料的所属关系,是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决定着分配关系和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反映了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受制于所有制关系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关系、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社会的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受所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及其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才能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凸显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三位一体”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对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须臾不可放松。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激励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19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从上年的120家增至129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一举超过了美国(121家)。财富中文网称之为“历史性的突破”。在129家中国企业中,国有企业上榜总数为88家,来自内地民营企业有28家,其中3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前1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为194家,共实现营业收入62.11万亿元,占全部企业的78.52%。其中,国有企业137家,民营企业57家。

事实再次有力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制度建设,还要把妥善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制度建设一同置于重要位置。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决定》指出,“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

通过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经营者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吃下一颗“定心丸”。

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等。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配套改革,从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慈善捐助减免税等方面着手,通过社会主义再分配以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典型的三口之家计算(年收入10万-50万元),现在中国大概有4亿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是构成“橄榄型社会”的核心力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坚力量。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构成“橄榄型社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通过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等能很好地结合公平与效率,并富有创新性的制度安排,补齐制度短板。通过改善既“亲”又“清”的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创新,“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带动就业,增加劳动收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居民获取高收入能力,拓宽城镇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促使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渐增加,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将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风险挑战的冲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环节

《决定》强调,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等等。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举。一方面,国内改革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营造统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健全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高标准要素市场制度和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推动我国在全球市场体系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在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市场高水平开放、外贸高质量发展和维护进口安全,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主动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其中。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二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四要始终牢记绿色发展,才能共享未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最终是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升级。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决定》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到突出位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这一定调,无疑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一方面,供给侧是改革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发展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首先集中于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结构和水平及创新能力不够高,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使得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要灵活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对冲结构性改革可能带来的紧缩效应。牢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进。”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广阔的未来等待新的书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攻克了许多“泸定桥”,但达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还有很多等待征服的“娄山关”,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国内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解决,必须科学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部署,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让更加成熟稳固的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更加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